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

常宁市:“小茶叶”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大产业”

   时间:2023-04-18 21:32:4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17日讯(记者 成俊峰 通讯员 钱辉 李澍涛)垄垄明黄叶,层层缀满山。仲春时节,常宁市天堂山办事处数千亩高山生态有机茶树经过几场春雨的滋润,漫山遍野的茶树在骄阳下愈发明亮葱茏,碧绿葱翠的茶树吐露新芽,翠绿一片,远远望去,山坡上仿佛披上了一层嫩绿的新衣。


(资料图片)

4月17日清晨,在白竹村一处叫“亭子坳”的茶园里,只见数十名茶农腰挎茶篓,一双双巧手在茶树上翻飞,熟练地采摘着冒出来的茶尖,竹篼里装满了金灿灿的鲜茶。

白竹村党支部书记邓先群穿梭在一行行长势喜人的茶树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喜悦:“经过去年的大干旱,今年的茶叶长势还不错,村合作社的600多亩茶园预计能产8000多斤鲜茶,加工后能卖过60多万元,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左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叶。白竹村地处南岭山脉,群山环抱,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所。但一直以来,这里的百姓都以种植杉树为生。

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16年,白竹村在天堂山办事处党工委的指导下,决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

“常宁是茶叶大市,隔壁塔山瑶族乡通过打造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厂、培育茶叶品牌,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邓先群说,白竹村拥有高海拔、常年温度稳定性、土壤酸碱度等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有机茶叶产业。

然而,当地村民对发展茶叶产业持怀疑态度,有的宁可土地荒芜,也不肯流转;有的宁可守着传统的杉树、楠竹产业,不愿尝试茶叶产业。

面对重重压力,邓先群和村两委干部带头将自家土地流转,率先开发第一块100亩茶园。从土地平整到栽种、施肥、剪枝……村两委干部都参与其中。看到村两委干部的决心和成效后,村民们终于同意将土地进行流转。

打通了群众思想上的“堵点”后,白竹村把土地流转作为激发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来抓,一边组建新型经济实体,成立白竹生态农林专业合作社,开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鼓励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一边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引进企业和能人种茶。截至目前,白竹村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用于茶树种植,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土地租金收入3多万元。通过这些年发展茶产业和土地流转,2022年,白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多万元,今年预计会再翻一番。

一方茶叶致富一方百姓。当茶叶产业轰轰烈烈发展起来后,一片茶叶从种植、管理、采摘、加工都能看到惠民利民的“影子”。据了解,近年来,当地村民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每年近一个月的采摘期和多环节的务工需求,茶叶基地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季节性务工的总收入在30万元左右。

“在家带孙子的同时,现在我还可以到基地采摘茶叶,每天收入在200元左右,既照顾到了家人,又有了可观的收入,这日子是越过越幸福了……”白竹村村民谭鸡秀在谈到茶叶产业发展起来的好处时,笑得合不拢嘴。

其实,白竹村只是天堂山办事处通过发展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一片茶叶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促进一方振兴。作为常宁市茶叶主产区之一的天堂山办事处,近年来,该办事处以党建为引领,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引导各村大力发展茶树种植,着力将“小茶叶”培育成为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同时,也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难题。

“目前,办事处有茶园面积10000余亩,覆盖7个行政村。年产茶叶3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平均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最多的一个村有60万元。”天堂山办事处党工委书记邓运香介绍,下一步,办事处将围绕茶叶形成采摘、制作、品茶、生态观光为一体的茶叶旅游以及茶叶衍生产业,打造茶叶产业联盟,持续分享茶红利,以茶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责编:唐曦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